急性胸痛如一场风暴,来前没有任何征兆,却能顷刻间让生命的天平急剧倾斜。而在这场遭遇战中,一个配合默契、令行禁止的胸痛团队,才能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应对自如。
2月5日8点40分,120送来一位老年女性患者,突发胸痛1.5小时,患者入室血压掉到80/46 mmHg,心率30-45次/分,急诊科张征云医生结合心电图初步诊断为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属于极高危组,急诊作为胸痛中心的第一线,第一时间启动胸痛患者急救流程,最短时间内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工作,通知各科室到位,急诊医生、护士将患者安全送至导管室,拟行冠脉介入治疗。
在患者由急诊科转送至导管室的过程中,心内科医生张宝山、娄江波、刘东东等已提前赶到,为手术做准备,导管室提前将术中所需耗材,药品备齐,人员到位。
手术过程中,患者反复出现室颤,血压下降,情况危急,除颤仪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共电除颤十余次。患者意识模糊,躁动不安,考虑到患者需要进一步的生命支持,立即通知医疗急救值班(MET)赵满意携带深静脉穿刺及气管插管器材到位,通知设备科紧急调用呼吸机到位,同时重症医学科张政主任到位。心内科娄江波医生在患者血压为0的情况下盲穿,为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保证术中心率稳定。张宝山和刘东东医生行造影显示患者右冠闭塞,急需开通。经过升压,抗交感电风暴等一系列积极抢救,成功开通闭塞右冠,患者转危为安,转入ICU进一步观察及治疗。导管室工作人员韩丽、刘士杰、唐瑞敏,全力配合抢救,操作及时准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危重患者抢救从不是一个科室更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任何一个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都离不开我院切实有效的多学科协作制度的落实。第一,作为接触患者的第一道防线,急诊科需要快速识别高危患者,第一时间将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数据进行实时共享,让专科医生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并在最初接触患者直到转运至导管室阶段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第二,胸痛中心包含多个学科,作为抢救的主阵地,心内科、影像科、检验科、设备科、导管室、ICU需要默契的配合,24小时待命,确保无缝衔接;我院医疗急救值班(MET)制度切实落实到位,拥有丰富抢救抢救经验的值班人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第三,抢救离不开医学设备的保障,患者有可能随时需要院内乃至院外转送,或者急需超声、造影、呼吸机等生命支持系统,这就需要设备科和后勤保障部随时待命,调用设备或护送患者;第四,扎实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将制度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反复演练,岗位职责清晰明确。我院胸痛中心于2023年8月通过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拥有经验丰富的冠脉介入医师团队,与急诊科、导管室各相关科室密切配合,抢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患者平安保驾护航,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快速救治。